close

博客來精選推薦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



博客來旅遊好書
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




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這陣子因為老人小孩跟孕婦的事~

我整個人都忙得團團轉~~@_@

可是真要說我也沒辦法一直跑診所醫院

當下就真的覺得有必備的家醫常識很重要~

至少都可以做些保健或即時處理

所以這次跟大家推薦這本書↓↓↓
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

如果你家也是有這類情況要應對的話~

這本書的介紹跟方式相當好上手噢!

務必嘗試看看唷! ;)



台中水晶專賣店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Golem(科倫)出自猶太神話,用泥巴和水做成,

施加咒語之後變成人形怪物,可以為人類做任何事,

但因為笨手笨腳,很可能回過頭來撞毀自己的主人,

如同醫學力大無窮,卻也製造許多難題。


假設你得了絕症,這世界上唯一可能對你有效的藥,還沒上市,你只好加入臨床試驗,成為受試者。

問題是,在一個隨機雙盲的試驗過程中,總有人會被分到安慰劑組,錯失治療的機會。你會願意成為安慰劑組的一員嗎?

如果不想冒這個險,你透過各種管道取得這藥,那等於破壞了這個實驗,沒有了安慰劑組與實驗組的區別,就無法確切知道這藥的有效性。

上述這個假設情境說明了,病人希望透過臨床試驗,獲得真正的藥,可是臨床試驗的法則,就是要有安慰劑組(假藥)和實驗組(真藥)的區別,你如果自私一點,跟別組的人交換藥物,增加拿到真藥的機會,那麼你也許真的拿到真藥,可是卻破壞了這個實驗的目標:證明這藥是否有效。

也就是說所有的臨床試驗,都要有足夠數量的人犧牲(個體犧牲),才能產生對這藥物真正的認識,昇華成為醫學知識的一部份。(全人類、全公民的知識財產)

這個情境在本書的第七章「愛滋病患運動」有更具體的呈現。其他章節則有其他「個體vs集體」的案例,例如:要不要讓小孩接種疫苗(如果每對父母都怕接種後的風險,疾病就會流行起來)、健保該不該支付另類療法(有些未經證實的療法,對某些「個體」的療效確實非常優越,可是未經科學驗證,我們應該挹注「公共」經費在這些另類療法的研究嗎?)

本書從「安慰劑效應」到「接種疫苗的決定」,共舉出八個案例,說明醫學複雜的面向,特別是「醫學既是個人救助,又是人類集體科學」的拉扯。作者希望我們用審慎的態度面對醫學裡的不確定性,並改善與醫療專業的互動,學習做合理的醫療決定。

名人推薦

本書討論了不尋常的醫學案例,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界的麻煩;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,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「仇醫」論述;或覺得這是懷疑科學、攻擊醫學的「後現代」著作。然而,作者提出的主張卻是: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,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自居,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;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、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……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。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?最好的辦法,當然就是閱讀下去。——李尚仁(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)

「對現代醫學的辯護者和批評者而言,《科倫醫生吐真言》是一劑絕妙的解藥。一如他們之前對科學與科技所做那般,兩位作者以博學的幽默直搗醫學的核心,揭露其最技術性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活動。安慰劑效應、冒牌醫師、扁桃腺切除、另類醫療等等,都在社會學手術刀的剖析下,顯露出醫學的科倫式『笨拙』。他們主張醫學中的科學是我們治療疾病的最強大工具之一,但只有完全了解我們是如何製造出這個工具後,才能用它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。」 Christopher Lawrence,Medicin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, 1700-1920

「作者透過理解醫學知識如何被建構與使用,仔細地梳理出其中關鍵的衝突;他們同時致力於闡明醫學決策必然是件複雜的事情…作者既不趕搭批評的潮流,也不為醫學的失敗辯護;而是指出醫學發現的步調和即時救助需求間的必然落差,是醫師和病人必須攜手因應的。」----Noah Raizman, Lancet

商品訊息簡述:

  • 原文作者: Harry Collins, Trevor Pinch
  • 譯者: 李尚仁
  • 出版社:左岸文化

    新功能介紹
  • 出版日期:2016/04/08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


科倫醫生吐真言: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





arrow
arrow

    mdb12pg07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